查看原文
其他

大山里的一列火车,让许多人怀念过去的日子

2018-03-19 更成都 二更


城市里,每个年轻人都步履匆匆,能坐地铁就不坐公交,能坐高铁就不坐普快。追求快节奏,成了每个都市人的标签。与此同时,全国的列车也在提速,追赶着城市的步伐。而在中国西部的大凉山,却有一对平均时速仅40公里的成昆慢火车——5633/4次,一直从上世纪70年代哐当哐当地开到了21世纪的今天。
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o06001gesai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
平均时速仅40公里,最低票价只2元,48年不变


沿着锈黄的铁轨,喧嚣而笨重的5633/4次列车从晨曦中驶来,穿越大凉山腹地,去往攀枝花,全程353公里,停靠26个站,历时9小时7分。自1970年7月成昆线开通以来,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就坚持运行着这对火车。快半个世纪过去了,这对列车还维持着平均40公里的时速,最低票价只2元,全程票价也才25.5元,年年亏损,票价不改。



这是一趟动物车、致富车、校车……


拉开列车门,一股上世纪70年代的气息扑面而来。慢火车上没有空调,有的只是自然风。老式车窗向上推开,呼啸而过的风灌进车厢。彝族老乡们齐说,“舒坦”。见惯了高铁的人,一定会被这趟慢火车上的神奇景象震撼到。


乘坐慢火车,可不是人的特权,还包括各种动物,小到鸡鸭鹅,大到肥猪壮羊。碰到“不老实”的、挪不动路的猪,列车长和乘客得一起上阵,将它赶到专属车厢——行李车。几节车厢都不例外,统统是鸡飞狗跳、人畜共乘的模样,这在其它地方是难以想象的。


5633/4次列车,是大凉山的彝族老乡们最快的出行工具。他们携带着自家的土豆、鸡蛋、玉米坐上列车,运到集市换取差价,供孩子们出外求学。列车长刘伟熟络地和老乡们唠着家常,看到披着红盖头的新娘,他向我们介绍,彝族新娘脚不沾地,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。


一到周末,慢火车又成了学生们的校车,他们背着书包,或从尼波来到喜德,或从沙马拉达去往冕宁。连绵的大山隔断了各个城市,慢火车却打通了彼此,孩子们也因此有机会走出大凉山,接受更优质的教育。



车的一端,是贫困的山区,而另一端,则是崛起的城市


48年来,这趟慢的快要跟不上时代的绿皮火车见证了无数个孩子的成长,也守护着无数个家庭改变家庭境遇。17000多个昼夜以来,慢火车载着彝族老乡悠悠前行,日复一日将贫穷甩在身后,去往人们心中的远方。


有一种慢,是一种情怀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d03233cwtj7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无独有偶,山东也有一辆“古董级”绿皮火车——7053/4次,40多年来,以每小时32公里的平均速度往返于山东淄博站与泰山站之间。在收获的季节,总能瞧见村民们背上扛着粮食,手里拎着鸡蛋筐,踏上火车去赶集。短短几节车厢里,每天都上演着世间百态,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留下感动。寒来暑往,春去冬来,列车就这样运行了四十多载,全程12元的票价却从未涨过,近几年甚至还降到了11.5元。对于当地村民来说,这列慢火车就如城乡公交一般便利。


慢火车硬件不行、时速不够,却承载了满满的牵挂和惦念。它载着年轻学子奔赴梦想,也将生活在闭塞山村里的老乡送上新的征程。这一列列慢火车,会一直开下去,化为最柔软的一笔,经久不息地流动在那广袤的大地上,穿过山间田野,一路坦途,一路光明。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